题名 | 责任者 | 出处 | 年份 | 全文阅读 |
代数教学中的模式直观 | 张广祥,张奠宙 | 数学教育学报,2006,(第1期):1-4 | 2006 | |
高校自主招生和数学英才培养 | 张奠宙,赵小平 | 数学教学,2006,(第12期):50-50 | 2006 | |
关注数学教育的国际潮流 | 张奠宙,赵小平 | 数学教学,2006,(第3期):50-50 | 2006 | |
坚持改革方向 进行适度调整——《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评述 | 张奠宙 |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初中),2006,(第9期):1-2,13 | 2006 | |
教育改革还是“渐进式”为好 | 张奠宙,赵小平 | 数学教学,2006,(第4期):50-50 | 2006 | |
开创“小学数学教育研究”的新局面 | 张奠宙 | 小学数学教师,2006,(第9期):2-4 | 2006 | |
科举情结与“应试教育” | 张奠宙 | 湖南教育(数学教师),2006,(第1期):4-6 | 2006 | |
让我们来重新认识“三角”——兼谈数学教育要在数学上下工夫 | 张奠宙 | 数学教学,2006,(第10期):5-6 | 2006 | |
申办一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如何 | 张奠宙 | 数学教学,2006,(第2期):50-50 | 2006 | |
数学教育界同仁来得太少了 也来得太晚了——“弘扬珠算文化”研讨会筹备有感 | 张奠宙 | 珠算与珠心算,2006,(第3期):1 | 2006 | |
数学学科德育的基点和层次 | 张奠宙 | 数学教学,2006,(第6期):2+1-2 | 2006 | |
微积分教学:从冰冷的美丽到火热的思考 | 张奠宙 | 高等数学研究,2006,(第2期):2-4 | 2006 | |
问题变式:结构与功能的统一 | 孙旭花,黄毅英,林智中,张奠宙 | 初中数学教与学(人大复印),2006,(第10期);课程·教材·教法,2006,(第5期):38-42 | 2006 | |
我们正在丢弃的,美国却要拾起来 | 张奠宙,赵小平 | 数学教学,2006,(第11期):50-50 | 2006 | |
希望数学教育有新的气象 | 张奠宙,赵小平 | 数学教学,2006,(第1期):50-50 | 2006 | |
小学数学“平行线”内容的教材设计建议 | 张奠宙,黄建弘 | 小学数学教师,2006,(第7期):119-124 | 2006 | |
真的担心高考命题八股化 | 张奠宙,赵小平 | 数学教学,2006,(第7期):50 | 2006 | |
中国数学双基教学理论框架 | 张奠宙 | 数学教育学报,2006,(第3期):1-3 | 2006 | |
珠算:不该丢弃的文化遗产 | 张奠宙,陆萍,黄建弘 | 小学教学(数学版),2006,(第12期):5-6;小学青年教师,2006,(第24期):5 | 2006 | |
2006—2007数学教育高级研讨班纪要 | 宋乃庆,李士锜,巩子坤,何文忠,张奠宙 | 数学教育学报,2007,(第3期):99-102;数学教学,2007,(第8期):封2,1-3,40 | 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