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责任者 | 出处 | 年份 | 全文阅读 |
技巧有时是音乐的敌人 | 张奠宙,赵小平 | 数学教学,2004,(第2期):50-50 | 2004 | |
努力学习、实行"学术宪章" | 张奠宙,忻重义 | 数学教学,2004,(第11期):50-50 | 2004 | |
平面几何的魅力 | 张奠宙,赵小平 | 数学教学,2004,(第6期):50-50 | 2004 | |
让“开放题教学”成为“家常菜” | 张奠宙,赵小平 | 数学教学,2004,(第1期):50-50 | 2004 | |
世界数学教育课程发展概况—“廿一世纪教学课程与数学改革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 张国祥,张奠宙 | 高中数学教与学(人大复印),2005,(第3期);数学教育学报,2004,(第4期):41-44;复印报刊资料(中学数学教与学)(上半月)(高中读本),2005,(第3期):43-47 | 2004 | |
数学教育需要新概念 | 张奠宙,赵小平 | 数学教学,2004,(第4期):50-50 | 2004 | |
新概念:用问题驱动的数学教学 | 张奠宙,张荫南 | 高等数学研究,2004,(第3期):8-10 | 2004 | |
杨振宁在清华上基础课和"双基"教学 | 张奠宙,赵小平 | 数学教学,2004,(第12期):50-50 | 2004 | |
也说“信息重复、信息低劣” | 张奠宙,赵小平 | 数学教学,2004,(第3期):50-50 | 2004 | |
中国数学教育需要科学地总结 | 张奠宙,赵小平 | 数学教学,2004,(第8期):52 | 2004 | |
走进“大数学”视野的教育 | 张奠宙 | 数学教育研究,2004,(第1期):2-5 | 2004 | |
“三根导线”的故事 | 张奠宙 | 数学教学,2005,(第11期):48,47 | 2005 | |
2004年数学教育高级研讨班纪要 | 张奠宙 | 数学教学,2005,(第2期):2-2;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5,(第3期):1-3 | 2005 | |
尺规作图教学的现代意义 | 乐嗣康,崔雪芳,张奠宙 | 中学数学月刊,2005,(第12期):7-9 | 2005 | |
从刘翔训练的强度和效率说起 | 张奠宙,赵小平 | 小学教学,2005,(第3期):50-50;小学青年教师,2005,(第3期):50 | 2005 | |
对《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理念部分的意见 | 张奠宙 | 数学通报,2005,(第12期):1-4 | 2005 | |
俄罗斯高考改革及其启示 | 倪明,张奠宙 | 中国考试(研究版),2005,(第4期) | 2005 | |
给中国的几何教学定位 | 张奠宙,赵小平 | 数学教学,2005,(第5期):50-50 | 2005 | |
关于教师的“一桶水” | 张奠宙,赵小平 | 小学青年教师,2005,(第6期):48-48 | 2005 | |
会议纪要 | 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数学教育研究会,张奠宙,PMVII全国会议,四川省高师院校数学教学论研修会 | 数学教育学报,2005,(第1期):97-102 | 2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