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责任者 | 出处 | 年份 | 全文阅读 |
加一个“质疑和反思”的环节,如何? | 张奠宙 | 数学教学,2000,(第5期):42-42 | 2000 | |
美国教育中的“数学战争”在继续 | 张奠宙,陈萍 | 数学教学,2000,(第3期) | 2000 | |
面对新世纪的挑战——第九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在东京召开 | 张奠宙 | 数学教学,2000,(第5期):F002-F002 | 2000 | |
数学教育的继承与发展 | 张奠宙,赵小平 | 数学教学,2000,(第1期):42-42 | 2000 | |
未来展望:2010年的中国数学教育 | 张奠宙,孔企平 | 数学教学通讯,2000,(第1期):2-2 | 2000 | |
要讲推理,更要讲道理 | 张奠宙,赵小平 | 数学教学,2000,(第6期):42-42 | 2000 | |
拥护“减负” | 张奠宙,赵小平 | 数学教学,2000,(第2期):42-42 | 2000 | |
“与时俱进”话“双基” | 张奠宙,赵小平 | 数学教学,2001,(第5期):44 | 2001 | |
2000年数学教育高级研讨班纪要 | 张奠宙 | 数学教学,2001,(第1期):2-3. | 2001 | |
创新就是超越自己——再谈“双基”传统 | 张奠宙,赵小平 | 数学教学,2001,(第6期):42-42 | 2001 | |
从美国四年级学生在做什么说起 | 张奠宙 | 小学青年教师,2001,(第11期):1 | 2001 | |
高考改革与“社会公平” | 张奠宙,邹一心 | 数学教学,2001,(第4期):42-42 | 2001 | |
关于数学知识的教育形态 | 张奠宙 | 数学通报,2001,(第4期):0 | 2001 | |
建设更好的数学教学模式-《一元二次方程课堂教学设计》征稿小结 | 张奠宙,马岷兴 | 高中数学教与学(人大复印),2002,(第2期);中学数学教与学,2002,(第2期);数学教学,2001,(第3期):1-4 | 2001 | |
美国数学教育见闻 | 张奠宙 | 数学教学,2001,(第3期):F002-F002,1;世界科学,2001,(第7期):38;小学青年教师,2002,(第6期):48-49 | 2002 | |
美国数学教育考察纪事 | 张奠宙 | 数学教学,2001,(第2期) | 2001 | |
面向21世纪“高师教学改革计划”数学课题组结题会议纪要 | 张奠宙,王昆扬 | 数学教育学报,2001,(第3期):43-49 | 2001 | |
上通国际主流,下达课堂教学 | 李士鍊,张奠宙 | 数学教学,2001,(第6期);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2,(第C1期):1-3;复印报刊资料(中学数学教与学),2002,(第5期):7-11 | 2001 | |
数学美与课堂教学 | 张奠宙,木振武 | 数学教育学报,2001,(第4期):1-3;高中数学教与学(人大复印),2002,(第6期):11-13;小学教学参考·数学,2004,(第12期) | 2001 | |
谈谈小学数学的教学模式 | 张奠宙 | 小学数学教师,2001,(第1-2期):1-6 | 2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