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剑英教授和朱碧莲教授都是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声誉卓著的学者,分别在因明学以及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领域取得丰硕成果。2024年年末,沈剑英先生主动联系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慨然捐赠其还芝斋藏书及大批手稿。
2025 年 4 月 24 日上午,华东师范大学普陀校区图书馆大厅内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还芝清芬: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沈剑英、朱碧莲手稿文献捐赠暨展览开幕仪式”在此隆重举行。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沈剑英,中文系主任罗岗,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姚南强,中国民主促进会华东师范大学主委、上海市政协常委周立旻,上海古籍出版社《沈剑英全集》责任编辑徐乐帅,语文教育家王淑均之子、上海重型机器厂经济师沈林禧,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吴瑞君,常务副馆长周健,副馆长魏明扬,以及沈剑英先生多位家属出席仪式,共同见证这一传承学术薪火、弘扬文化精神的重要时刻。
图书馆常务副馆长周健代表华东师大图书馆发表热情洋溢的致辞。她首先对沈剑英教授的慷慨捐赠表示衷心感谢,并向在场嘉宾简要介绍了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的发展历程、丰富的馆藏以及手稿馆的建设成果。周健指出,沈剑英、朱碧莲教授的手稿文献是学校图书馆梦寐以求的特色文献,此次捐赠的 194 份手稿文献及 3000 余册藏书,涵盖了学术研究手稿、个人书信、著作书稿、往来批注等多种类型,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文化意义,对传承学术精神、弘扬文化传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姚南强致辞。作为沈剑英教授的研究生,姚南强深情回顾了沈剑英的学术贡献和治学精神。他概括了沈剑英教授在因明研究领域的卓越成就。认为沈先生从因明学的源流考论、因明文献的整理研究到汉传因明学的研究等方面,无不展现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后学富有启发和引领作用。姚教授在致辞中表达了对沈先生的敬重与感恩之情。
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吴瑞君教授向沈剑英教授郑重颁发捐赠证书。
在捐赠仪式上,沈剑英教授发表了捐赠感言。他回顾了自己在“文革”后期恢复教学工作后接触因明学的经历,并介绍了因明这门绝学。他指出,因明是世界逻辑的三大源流之一,早在东晋时代就已传入中国,但当时因内容深奥而乏人研究。后来玄奘法师从印度带回大量佛经和因明文献,并开始翻译因明学著作,使中国成为因明学的第二故乡。但是,因明学的研究中心目前不在中国,而是转移到了欧洲,他们依靠藏文研究因明学,取得了显著成绩,吸引了世界各国学者前往学习。沈先生对此感到遗憾,认为研究中心应在中国,因为大量文献是保存在中国的,但目前仍存在着人才断档的问题。沈先生谦虚地表示,自己仅仅是在汉传因明文献上做了一些工作。沈先生概括了朱碧莲先生的学术历程和学术贡献:朱碧莲教授在退休前主要研究《楚辞》,写了多本著作,在退休后花了九年时间研究《世说新语》,同时还在唐诗上有过研究,文章散见于各种刊物。沈剑英教授感谢图书馆各位领导和工作人员为展览所做的各项努力。
捐赠仪式后,各位嘉宾一同前往手稿馆参观 “还芝清芬: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沈剑英、朱碧莲手稿文献展” 。展览通过丰富多样的展品陈列和精心设计的展陈布局,生动展现了沈剑英、朱碧莲两位教授的学术生涯、研究成果以及生活点滴。
其中,沈剑英关于因明学研究的手稿,尤其是敦煌因明文献的研究及相关释读本、批注本,可以为作为后学者走上学问道路的样板范例。而朱碧莲在复旦大学期间的选课及成绩登记表、毕业论文、中国文学史笔记,以及在师大工作期间的教学、研究的相关手稿,不仅在文学研究领域具有重要价值,也是研究当年高等学校文学教育和学术传承的第一手资料。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5月16日,欢迎莅临普陀校区图书馆二楼手稿馆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