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时间:7:30-24:00 访问量:1000 vpn:170.18.10.26

以书会友读书会: 陈赟教授分享“AI所不能的庄子”

发布者:李雪峰发布时间:2025-05-09浏览次数:10




     5月7日下午,由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主办的“以书会友”读书会:AI所不能的庄子——从庖丁解牛谈起,在闵行校区图书馆主楼大会议室举行。

      近年来,AI的迅猛发展给我们的学习和思考带来了巨大冲击,如何以科学审慎的态度对待AI,同时更深刻地认识人生是我们这一代人所面对的应有之义。受学校图书馆之邀,作为图书馆2025年书香嘉年华的主打活动,我校哲学系陈赟教授走进图书馆,与广大同学分享庄子一书的读书感受。

图片


一、AI可创新,

然而却不能创造


     陈赟教授开宗明义,首先对AI的“能”与“不能”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在“技”的层面,AI可以通过对过往知识的整合提取,可以瞬时生成一种文本的解读解释,形成一个分析性报告。就“道”的层面而言,AI自己却不能从这种解释中获得生命之享用,缺失对求道之旅的渴求。AI本质是由算法、数据和计算力驱动的系统,可以模拟人类情感反应,却无法拥有这些情感的真实体验,AI只能局限于技术的畛域之内,背后逻辑还是按照人类设计的程序行进着。不同AI之间的竞争,背后最本源的主体还是人在主导着。

图片

陈赟老师讲授中


二、道技互通,

惟有人方可由技进道


     接着陈老师以庄子《养生主》篇“庖丁解牛”的故事为切入点,通过庖丁所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提出“道”与“技”的分野,即是人类和AI的分水岭。纯粹的技术操作无法产生当下受用的精神充实的感受,但道的体验则当下敞开在体道、悟道者那里,并引发生命感受的上升性变化,这就是自我转化的力量感。AI或许在解牛技术上可以超越人类,但AI无法获得自我的主观体验或“意识性”,不可能经历庖丁那样的由“技”进乎“道”的体悟过程。

图片

读者认真聆听中

三、庖丁解牛

所体现的人生精义

     继而陈老师从“庖丁解牛”的文本出发,解析了“庖丁解牛”所历经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所见无非牛”,用心一也。庖丁能“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所见、所观、所感、所想、所为,无不围绕解牛之一事,志虑单一,不为物扰,入神致用。第二阶段:“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目无全牛”,意味着浑融无间的整体物象的牛在此刻解体了,庖丁看到的不再是外在于他的一个结构整体,而是进入这个结构整体的表面与内部的连接处,对于其虚其实,庖丁均有实际的体悟。在这一阶段,庖丁虽已忘全牛,但目仍有所用,“牛”犹有相,“刀”犹有迹。换言之,第二阶段依然蕴含着进一步上达的空间。 第三阶段:“以神遇而不以目测,官知止而神欲行”。“官知止”也意味着解牛之主体的消失,此时的庖丁已达“道”之境界,是无己无厚之人。陈老师提出整个“庖丁解牛”故事的精义技在于:“无厚有间、游刃有余。”老子言:“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从“有厚”到“无厚”,实际上也是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由人而天的一个过程。

四、珍惜为人所独享

的修道体验


     最后,陈老师指出:AI 虽然在一些纯技术,数据处理等领域对人类形成了一些冲击,但是AI永远无法达到庖丁那种解牛如修行的态度、踌躇满志的精神愉悦,以及高度专注带来的体道经验。生命的深刻体验(爱、痛苦、觉悟等)乃人类独有之域,我们也更应珍视此人类所独有“爱、痛苦、觉悟”等生命的深刻体验。

     陈赟教授在2个多小时的分享中,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深入浅出,通过对庄子文本的条分缕析,在不经意间,带领听众走入庄子哲学的视域,得以体悟庄子哲学之精义。

      在答疑互动环节中,听者竞相发问,陈赟教授认真倾听,以对庄学文本的精研,融贯中西的学识素养,细致回答了每位同学的提问,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听众多次以热烈的掌声回应了陈赟教授的解读。

     图书馆副馆长魏明扬主持了此次读书分享会,来自两校区多个专业40余位同学参加了分享。

图片

魏明扬副馆长主持读书分享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