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非遗十周年文化遗产日(每年6月的第二个周六),让更多的同学们体验到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华东师大社发院民俗所与图书馆在6月12日这一天联合举办了非遗进校园——绒绣技艺的教学活动
中国的文化遗产无论从数量、技巧还是审美上都令人叹为观止,它们深入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却常常被人们忽略,绒绣就是其中一个代表。绒绣作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普通民众在闲暇之余感悟美、追求美,因那日常生活的一点雅致和情趣生发出的一门工艺美术,它并不只高挂于厅堂之上,也妆点着姑娘们肩上的坤包、手中的小帕。这一天下午,来自浦东的绒绣非遗传承人带着精美的绒绣作品,来到闵行校区图书馆裙楼二楼大厅,为同学们展示绒绣作品,并传授绒绣工艺,让同学们亲身体验了一回“大家闺绣”的感觉。空阔的大厅挤满了路过和闻讯而来的师生们,或驻足观看,或举起手机拍照,或亲自上阵绣上几针,活动现场非常之热烈。
在这次活动中,无论是传者还是受者都感想颇多。一位来学习绒绣的同学说到,“没想到听起来挺高大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么平易近人,我觉得非常漂亮,也容易上手,想学会了以后绣一些小花样装饰我的钱包笔袋什么的。”浦东非遗传承人徐阿姨则说,“这次非遗十周年的活动,在华师大图书馆和才女们在一起,教才女们学绒绣我觉得非常高兴。才女们踊跃参与、一学就会,而且温文尔雅、秀外慧中,学习绒绣以后还有意愿制作自己设计的图样。我们这些老艺人非常感动,觉得绒绣这一项非遗技艺后继有人了。”
此次活动的主角——上海绒绣,在2011年由上海市浦东新区申报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其形象逼真,色彩浓郁,层次清晰,立体感强的“海派”艺术风格而独树一帜,成为上海吸收外来文化,西为中用,洋为己用的又一代表,被陈列在毛主席纪念堂、联合国大夏厅等地,使各地各国人民叹为观止。习近平主席在2014年12月2日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时指出“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研究新时期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特点,发展先进文化,创新传统文化,扶持通俗文化,引导流行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有害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此次活动将似乎离我们很遥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请入校园,大家在活动中不但踊跃尝试,还大胆创新,自己设计图案进行制作,这一传统民间技艺在师生们的热情参与中展现出了生机活力,正是传统文化走进生活、走向当代的体现。
传统文化是我们走向未来的基点,我们生于斯、长于斯,是不能抛弃掉的文化基因。我们只有在深刻地理解了传统文化及其对我们的意义之后,才能更好得适应社会、传承文化。因此将文化遗产引入校园,不仅是师生的需要,更是时代的需要。
(图文:刘资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