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9日下午,华东师范大学普陀校区图书馆雅韵旖旎,丝竹声声。上海及南京、苏州昆曲界著名表演艺术家、曲家、作家和专家学者齐聚于此。“古典江南的莺啼花开——曲学南化与昆曲清唱”图片展在此开幕。校图书馆馆长胡晓明做了诗意盎然的开幕式致辞,胡馆长认为江南有很多好东西,如江南的园林、音乐、文章和美术,这些好东西的上面,有一个皇冠上的明珠,那就是昆曲。昆曲把江南所有的好东西,都变成了一个美丽的精灵,那是中国文化的一种巅峰的存在。同时胡馆长对各位德艺双馨老中青艺术家齐聚师大图书馆,在丽娃河畔共同观看图片展,切磋曲艺,共商昆曲发展表示了热烈的欢迎与崇高的敬意。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上海原昆剧团团长蔡正仁老先生表示参观这样的展览,获益良多,曾经对于昆曲发源、发展的诸多困惑,有了豁然开朗之境。对于昆曲这一古老的艺术,今天能在大学校园扎根、滋长寄予厚望,也希望今后能多多开展这样的展览研讨会活动。
胡晓明馆长开幕式发言
这次图片展和清唱研讨活动是由胡晓明、钱保纲、沙莎、刘艳四位老师共同策划。图片展的宗旨是通过对昆曲发展历史脉络的梳理,揭示曲学的原理。曲唱承袭了诗词吟诵“文乐一体”的传统。中国之“文”、“言”涵括声、音、乐,本乎气,依于经,归乎道。
开幕式后,图书馆还在二楼报告厅举办了昆曲清唱及研讨会活动,何谓“清唱”:任中敏先生在《散曲概论》有云:“所谓清唱,盖唱而不演谓清,不用金锣喧闹之为清。”昆曲清唱产生于昆剧之先,昆腔“水磨调”,一开始并非为舞台上的戏曲演出而创,昆曲清唱在品位、精神上与文人诗乐吟咏一脉相承,也可说是儒家诗乐传统在昆曲中的保存。
清唱曲会由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戏曲栏目主持人张源先生主持,他首先为大家献上一段《牧羊记·望乡》【江儿水】,《牧羊记》是宋元时期诞生的一部南戏剧目,讲的是苏武牧羊的故事,展现的是苏武宁折不弯的民族气节与爱国情怀。钱保纲老师吹笛,赵一凡老师持板敲锣,一段【江儿水】,张源唱得凄凉惆怅。
接下来昆曲曲友们纷纷登台献唱,笛韵清歌,或优雅婉转,或清丽俏皮。上海昆曲界的元老孙天申、金睿华老先生也分别登台献唱《西厢记·佳期》【十二红】和《慈悲愿·认子》【逍遥乐】。
苏州大学人文学院周秦教授为大家普及了昆曲的基本知识,昆曲分清曲和剧曲,清曲不带念白不带动作,分南曲和北曲,北曲源流是马上之歌,南曲与宋词关系比较密切。周教授唱了李后主的【浪淘沙】,此曲是亡国之音,反映了男子汉的惆怅,是北曲。继而又唱了孤芳自赏之梅,陆游的【卜算子】。周教授对古诗词的精彩演绎让大家感受南北曲风之异同。
岳美缇老师为大家献上《牡丹亭·惊梦》【山桃红】,虽无彩服,但在岳老师那婉约的声腔和行云流水般的唱曲中,书生柳梦梅那温润儒雅的书卷气倾然而出。
最后上海昆剧团原团长蔡正仁先生和甘纹轩女士共同合作《玉簪记·琴挑》【懒画眉】,甘纹轩女士虽年逾九十,却唱得清亮有致,气息婉绵深长。大家唯有以最热烈的掌声表达对老艺术家的敬意。
上海昆剧团原团长蔡正仁先生和甘纹轩女士共同合作《玉簪记·琴挑》【懒画眉】
曲会结束之后,大家又对昆曲的历史文脉、曲唱、文本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和思考。
周秦教授再次梳理了昆曲的发展历史,认为我们宗魏良辅为昆曲老祖宗,那么综其在《南词引正》所言,昆曲六百年历史,是没有任何疑义的。“昆曲”一词虽产生于康熙年间,但其包含的实质是非常广泛的,昆山腔讲的是声腔,昆曲讲的是文本。昆曲将当时活跃于舞台上的戏曲,如元杂剧、南戏、明清传奇都融入其中。
上海著名作家王小鹰老师深情地讲述了昆曲对其创作的影响。昆曲文本所展现的含蓄婉约之美,词曲之美是文学创作的丰厚土壤。提出昆曲在当代要获得新生,文本与其的重要意义,就此而言曲作家任重而道远。同时也提出了昆曲这样一种传统审美的形态,在今天如何既坚守本真,又能在大众娱乐主导荧屏的境况下,走进大众,尤其是大学生群体,提出了自己的疑惑,也将此问题抛向了在场的曲友们。
年届九十的金睿华老先生,幼承家学,在上海昆曲研习社与俞振飞等昆曲名家切磋、学习。他讲到为什么俞先生的表演有书卷气与昆曲剧本之关系:昆曲剧本多是文人所写,文人在创作剧本时注重遣词造句、文律谐美,剧本本身就带有一儒雅细腻的书卷气。继而金先生讲了唱好昆曲之要决即魏良辅在《南词引证》所言:字清、腔纯、板正。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李舜华教授梳理了昆曲的渊源,学界一般认为昆曲始于魏良辅,但是会追溯至元末明初。她提出高校校园是推广昆曲的最佳舞台,希望昆曲艺术家们今后能多多支持昆曲进高校的活动。
南京昆曲社社长汪小丹老师提出:曲友们对昆曲应该有敬畏之心。在昆曲这片净土中,我们应该摒弃浮躁、名利之心,而以淡泊、清净之心融入昆曲,理解昆曲。
上海淮剧团党委书记梁弘钧先生提出昆曲的生态问题在今天尤为重要,昆曲在今天如何推动,手段应该多样化,以吸引更多年轻人,无论南北,走进昆曲,爱上昆曲。
赵一凡老师提出:昆曲在今天最大的意义就是保存了中国文人以文化乐的传统,昆曲有丰富的理论著述,有曲谱传承——工尺谱。相对于其他民族戏曲,更具有科学性,如咬字、发声都有标准和章法。
岳美缇老师和蔡正仁先生回顾了自己从学昆曲开始,一路下来虽艰难困苦,却一直坚持,无怨无悔,他们经历了难以忘怀的坎坷与不平,也见证了昆曲在当代的新生。蔡正仁先生从历史的原因回答了昆曲为何没有流派的问题,坚信今后昆曲会有各种流派产生。同时也提出了昆曲在当代发展所面临的一些问题:诸如演员只会看简谱,不懂工尺谱等。
会场上,研讨气氛热烈,参与发言的还有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会长胡芝凤女士、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聂欣如教授、苏州大学顾闻钟老师等等,各位老师也分别从各自的专业发表昆曲在今天该如何发展的见解。
最后胡晓明馆长对此次昆曲清唱和研讨会做了一番总结,他回顾了王元化教授在世时常有京戏雅集活动,他也因此受到老师圈子的戏曲熏陶,不仅从书本,更是从生活中深切领悟到戏曲所积淀的华夏文化的浓度与深度,以及昆曲作为古典中国最具书卷气息与文学意味的艺术种类。作为一个文科见长的著名高校,不可想象没有昆曲的课程与修养。更重要的是,昆曲的发展,不能只是因人而爱,或因人而弃,而是要融入体制、走进日常,化为优雅校园与师生生活艺术的一部分,希望今后这样的活动不仅能经常在高校校园举行,同时探索校园文化的新机制,作为图书馆新空间、新价值、新理念的一种努力。我们通过这样的努力,为真正将图书馆建设成为人文传承与优雅校园文化的中心,任重道远。
古老而精深的昆曲艺术犹如一枝香气馥郁的兰花,已绽放六百余年。虽在当代历经坎坷,命运多舛。一百年前,当昆曲最为衰弱的时候,正是蔡元培、吴梅这样的大教育家和国学大师,把戏曲教育引入北京大学,在大学讲堂里唱起了昆曲,维系着昆曲的一线生机。今天在师大丽娃河畔举行的昆曲清唱和研讨会也将使昆曲更加深入大学校园,在大学生群体中获得新生。
文字: 王央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