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泛舟,概语西域”
——芷水读书会“一带一路之两汉魏晋南北朝史书中的西域”
2016年11月8日晚18:40,以“一带一路之两汉魏晋南北朝史书中的西域”为主题的芷水读书会,于闵行校区图书馆主楼5楼的会议室成功举办,此次活动由校图书馆、青年史学社以及历史系研究生会联合主办。我们有幸邀请到校历史系副教授李磊老师担任嘉宾,李老师根据余太山先生的著作《两汉魏晋南北朝正史西域传研究》,引领同学们深入了解两汉魏晋南北朝史书中的西域风貌。
读书会伊始,李磊老师首先邀请在场的同学做简短的个人介绍,由此引入不同学科间相异的研究范式,同一事件由于研究方法与角度的不同往往会导致所得结论的较大差异,而这一问题正是本书第一篇文章所带给我们的一大启发。李老师的代入方式风趣又引人深思,使同学们于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逐渐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对文本的讨论中。
本书的第一篇文章是为《<史记·大宛列传>与<汉书·张骞李广利传>与<汉书·西域传>的关系》,李老师带领我们对文本进行了细致的解读,西方学者对《史记·大宛列传》中对西域的记载存疑,认为其为后人摘录而成,余太山先生从文字的书写、用字的排版、用词的方式等方面证明了《史记·大宛列传》的真实性,并且向我们阐明了此书对于后世研究西域文明的重要性。中西方在治史方法上的差异,以及对民族形成、历史考证等问题的不同研究范式造成该文中所反映出的结论差异。
其后,李老师围绕文本中提到的种族认知差异,以地图展示的形式与大家分享他的心得,为方便同学们更好地理解文本,他将希罗多德的《历史》与司马迁的《史记·大宛列传》进行了对比,着重介绍了希罗多德的《历史》关于SAKA(斯基泰人)的的认识误区,并为我们讲述了新疆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SAKA(斯基泰人),也被称为“塞种人”。李老师通过对文本的解读与分析,进而引出在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时代,我们将如何借鉴西方学术,同时又不丢失自己的历史传统。
在读书会最后的提问环节,同学们踊跃发言。针对“今日的我们不信科学信什么?”的问题,李磊老师认为“我们不是不信科学,而是不能‘唯科学、‘唯逻辑’,因为很多时候科学和逻辑无法完全还原历史。”有同学提出,“在之前的讲座中,老师讲到SAKA(斯基泰人)分为两股,而今天却讲到新疆人这一支才是真正的SAKA(斯基泰人),是否存在矛盾?”李老师指出,“很多时候名字和真正的个体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古代族群名字的被使用往往是因为最开始使用这个名字的族群战功显赫或者有其他的功劳,于是其他族群便开始改称其名,民族往往是一种选择,而非事实。”
本次读书会,李磊老师言辞精辟,且不失幽默,同学们于讨论之中加深了对相关问题的思考和理解。两汉史书中记载的西域文明,在一定程度上显现了汉族王朝对西部民族的文治武功,余太山老师对西方学者的回应也折射出中西方治史范式的差异。李老师对文本的解读与思考,于文本之外,更多的是希望引导我们在面对西方学术方式的冲击时,树立起“在保有自己的基础上学习西方”的借鉴态度,可谓受益良多。
文字:梁诗敏
图片:王央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