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时间:7:30-24:00 访问量:1000 vpn:170.18.10.26

陈伯海先生向华东师范大学手稿馆捐赠大量手稿

发布者:hsdtsg发布时间:2021-12-21浏览次数:329


20211210日上午,华东师范大学1957届中文系校友、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上海师范大学兼职教授陈伯海先生向华东师范大学手稿馆捐赠其学术文稿182件、札记讲稿5件。手稿起于1956年的《美和美感》一文,一直到20072008年所做的“哲思与审美”讲稿札记,其中包含了中西方文学评论、唐诗学系列研究、中国文化研究等内容,以及部分未刊稿。陈先生将手稿整理得非常妥帖,按照时间顺序一一排列,其严谨风范由此可见。



陈伯海捐赠手稿资料一览


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工作人员正在聆听记录陈伯海、蒋哲伦夫妇讲述毕业照上的人物


1957年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纪念师生合影,前排左8起叶百丰(?)、刘锐、万云骏、?、罗永麟、钱谷融、丁勉哉;二排左4蒋哲伦(陈伯海妻)、左16彭韵倩;末排左17陈伯海


手稿掠影


1、人格的美学(1957年)


1956年学界兴起美学大讨论,初始是作为批判朱光潜唯心主义美学观而展开的,后演变为多方争鸣,形成四派观点,成为建国以来罕见的一场带有学术研讨色彩的大辩论。陈伯海也尝试写下一些有关美学问题的探讨文章,最后以《人格的美学》为题于1957年春季提交中文系举办的全系学生科研成果交流会,从此陈伯海对美学的爱好从此养成。


2、破人性之禁域探艺术之奥区——重读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1980年)


钱谷融先生当年讲“文学是人学”,在《上海文学》(当时叫《文艺月报》)上挨了批,“文革”后落实了政策,刊物要发一篇重新评价钱先生观点的文章,钱先生推荐了陈伯海撰稿。陈伯海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原理自当坚持,但“以人为本”的信念亦不能放弃,所以“文学是人学”的命题还是需要大力发扬的。


3、宏观世界话玉谿——试论李商隐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1981年)

说“兴趣”——读《沧浪诗话》札记之一(1982年)


陈伯海的唐诗研究始于晚唐诗人李商隐与宋代诗家严羽的《沧浪诗话》,他认为李商隐是上承盛唐下启宋诗、宋词的关键人物,构成古代诗歌转折行进中的独特枢纽。而真正的“宗唐”说则是到严羽手里才确立下来的,《沧浪诗话》对唐诗学的奠基意义无可取代。


4、“哲思与审美”讲稿、札记(2007-08年)

      


2007年陈伯海要给文学所的研究生开课,陈先生抛开原来经营的诗学园地,选择了哲学与美学的思考殿堂。陈先生对哲学的探讨,其实质和诗学研究中的取向实属一致,都是为将中国学术传统中以生命活动为核心的理念,予以创造性的转化与提升,使之顺利进入当代人的视野,为当代思想文化所吸取。

关于陈伯海先生的治学人生,可参看徐俪成, 高俊编著:《在“学”与“思”的旅途中——陈伯海先生口述历史》,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陈伯海,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曾任所长,上海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祖籍湖南,1935年出生于上海。1957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主要著作有《唐诗学引论》、《传统文化与当代意识》、《中国文化之路》、《中国文学史之宏观》、《严羽和沧浪诗话》,主编《唐诗汇评》、《唐诗学史稿》、《近四百年中国文学思潮史》、《中国诗学史》、《上海文化通史》等。获市以上科研奖11项,1998年荣获首届中国鲁迅文学奖(理论评论奖)。


华东师范大学手稿馆由校图书馆筹建,接受捐赠的手稿包括各种有收藏价值的文稿、书信、口述、谱录、日记、笔记、讲义、书画、印谱、乐谱、题词、签名本、批注本、手迹、碑刻、会议记录、图表、油印本、自印本等。接受捐赠的其他资料包括照片、录音、录像、各项证件奖状及其数字化加工形成的电子版资料、具有较高保存价值的其他实物材料等。

捐赠联系方式:

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部 陈枝清

021-62233383

zqchen@library.e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