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敦煌是古代欧亚大陆陆上交通(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被誉为“咽喉锁钥”、“华戎所交,一都会也”。 “敦煌”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中张骞给汉武帝的报告,说“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公元前111年,汉朝正式设敦煌郡。古代人一般用汉语字面意义来解释“敦煌”地名,如东汉应邵注《汉书》中说“敦,大也。煌,盛也。”实际上学者们发现敦煌一词的词源是汉以前该地区的少数民族语言的汉译,这说明敦煌历来是文化交汇之地。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指出:“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
敦煌最为人所知的是其石窟——莫高窟,公元366年(前秦建元二年)禅僧乐僔在距敦煌25公里处的鸣沙山东麓断岩上,开凿了莫高窟第一个洞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00余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盛地。莫高窟与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自明代后由于中西交通路线的转移,地处内陆的敦煌逐渐衰落而不为人知。
1900年道士王圆箓在莫高窟发现“藏经洞”,洞内藏有写经、文书和文物四万多件,敦煌再次引起世界的关注。如今敦煌学已经成为国际显学,而敦煌艺术也得到系统的保护和研究。然而敦煌学和敦煌艺术至今主要还是专家之学,对于广大公众包括大学非专业的师生来说还是遥远而陌生的。鉴于这种情况,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在学校党委宣传部和文化建设委员会支持下举办“在图书馆发现敦煌”主题活动,旨在利用图书馆的丰富的文化资源和优雅的空间环境让师生们近距离感受和欣赏敦煌以及丝路的文化艺术。本展览是主题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用直观的图文展览方式介绍敦煌历史和地理、艺术、文书、敦煌学研究的概况,旨在帮助观众对敦煌在亚欧文明交汇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有所认识和感悟。这次展览除了介绍性的图文,还将展出一批珍贵的文物、文献和艺术品,包括校图书馆古籍部珍藏的唐代敦煌写经以及中国美术学院何鸿、谢成水老师、本校艺术研究所朱浒老师友情借展的有关敦煌、丝路的拓片、壁画摹本、粉本和雕塑等。同时我们也要感谢本校美术学系、艺术研究所、设计学院等院系师生们在策划、文案、设计等方面的辛勤工作。敦煌的兴衰因缘于欧亚大陆交通,因缘于交通线上的各种人群及其文化,二十一世纪的一路一带建设使得古老的敦煌再次焕发活力,相信我们高校图书馆的敦煌展示活动也将为广大师生乃至社会公众带来更多精神上的滋养和文化上的启示。
汪涤、 刘艳
二零一六年十月八日
汪涤、 刘艳
二零一六年十月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