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虞世南《笔髓论》:书法理论与实践
主讲:柯小刚(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同济复兴古典书院院长)
时间:2017年11月30日(19:00-21:00)
地点:闵行校区图书馆主楼 512大会议室
主办:华东师大图书馆,兰心哲学社
主讲者小传:
柯小刚,1973年生于湖北大冶,别号刚来、如之、无竟寓,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哲学系主任、同济复兴古典书院院长。学治中西。善书法。有微信公众号“寓诸无竟”。
著有《海德格尔与黑格尔时间思想比较研究》(2004年)、《在兹:错位中的天命发生》(2007年)、《思想的起兴》(2007年)、《道学导论(外篇)》(2010年)、《古典文教的现代新命》(2012年)、《心术与笔法:虞世南笔髓论注及书画讲稿》(2016年)、《生命的默化:当代社会的古典教育》(即出)等,编有《儒学与古典学评论(第一辑)》(2012年)、《诗经、诗教与中西古典诗学》(2016年)等,译有《黑格尔:之前与之后》(2005年)、《尼各马可伦理学义疏》(2012年)等。
读书会参考文献:
柯小刚:《心术与笔法:虞世南笔髓论注及书画讲稿》,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年。
读书会阅读文献:
虞世南《笔髓论》
原古第一
文字经艺之本,王政之始也。仓颉象山川江海之状,龙蛇鸟兽之迹,而立六书。战国政異俗殊,书文各别,秦患多门,约为八体,后复讹谬,凡五易焉,然并不述用笔之妙。及乎蔡邕、张、索之辈,锺繇、卫、王之流,皆造意精微,自悟其旨也。
辨应第二
心为君,妙用无穷,故为君也。手为辅,承命竭股肱之用,故为臣也。力为任使,纤毫不挠,尺寸有余故也。管为将帅,处运用之道,执生杀之权,虚心纳物,守节藏锋故也。毫为士卒,随管任使,迹不拘滞故也。字为城池,大不虚、小不孤故也。
指意第三
用笔须手腕轻虚。虞安吉云:“夫未解书意者,一点一画,皆求象本,乃转自取拙,岂成书邪?”太缓而无筋,太急而无骨。横毫侧管则钝慢而肉多,竖管直锋则干枯而露骨。及其悟也,粗而不钝,细而能壮,长而不为有余,短而不为不足。
释真第四
笔长不过六寸,捉管不过三寸,真一、行二、草三,指实掌虚。右军云:书弱纸强笔,强纸弱笔;强者弱之,弱者强之。迟速虚实,若轮扁斫轮,不疾不徐,得之于心,而应之于手,口所不能言也。拂掠轻重,若浮云蔽于晴天;波撇勾截,如微风摇于碧海。气如奔马,亦如朵钩,轻重出乎心,而妙用应乎手。然则体约八分,势同章草,而各有趣,无间巨细,皆有虚散,其锋圆毫蕝,按转易也。岂真书一体?篆、草、章、行、八分等,当覆腕上抢,掠毫下开,牵撇拨赲,锋转。行草,稍助指端钩距、转腕之状矣。
释行第五
行书之体,略同于真。至于顿挫磅礴,若猛兽之搏噬;进退钩距,若秋鹰之迅击。故覆腕抢毫,乃按锋而直引其腕,则内旋外拓,而环转纾结也。旋毫不绝,内转锋也。加以掉笔联毫,若石璺玉瑕,自然之理。亦如长空游丝,容曳而来往;又似虫网络壁,劲实而复虚。右军云:“游丝断而能续,皆契以天真,同于轮扁。”又云:“每作一点画,皆悬管掉之,令其锋开,自然劲健矣。”
释草第六
草即纵心奔放,覆腕转蹙,悬管聚锋,柔毫外拓。左为外,右为内,起伏连卷,收揽吐纳,内转藏锋也。既如舞袖挥,拂而萦纡;又若垂藤,盘而缭绕。蹙旋转锋,亦如腾猿过树,逸蚪得水,轻兵追虏,烈火燎原。或体雄而不可抑,或势逸而不可止。纵于狂逸,不违笔意也。右军云:“透嵩华兮不高,逾悬壑兮能越,或连或绝,如花乱飞,若强逸意而不相副,亦何益矣?但先缓引兴,心逸自急也。仍接锋而取兴,兴尽则已。”又生锋,仍毫端之奇,象兔丝之萦结,转剔刓角,多钩篆体,或如蛇形,或如兵阵。故兵无常阵,字无常体矣。谓如水火,势多不定,故云字无常定也。
契妙第七
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心神不正,书则攲斜;志气不和,字则颠仆。其道同鲁庙之器,虚则攲,满则覆,中则正,正者沖和之谓也。然则字虽有质,迹本无为,禀阴阳而动静,体万物以成形,达性通变,其常不主。故知书道玄妙,必资神遇,不可以力求也。机巧必须以心悟,不可以目取也。字形者,如目之视也。为目有止限,由执字体也。既有质滞,为目所视,远近不同。如水在方圆,岂由乎水?且笔妙喻水,方圆喻字,所视则同,远近则异,故明执字体也。字有态度,心之辅也;心悟非心,合于妙也。且如铸铜为镜,明非匠者之明;假笔转心,妙非毫端之妙。必在澄心运思,至微至妙之间,神应思彻。又同鼓瑟纶音,妙响随意而生;握管使锋,逸态逐毫而应。学者心悟于至道,则书契于无为,苟涉浮华,终懵于斯理也。